2019年10月14日

[movie] 返校 (有雷喔)

2019 最棒的電影

改編自遊戲《返校Detention》,是一款2017年發布的2D橫向式恐怖冒險解謎遊戲。
(這句話是去wiki偷來的)

基本上我自己覺得,算是用不同角度去續寫同樣的一件事情的兩個作品,
我幾乎,無法去說哪個比較好哪個比較不好。

但既然是電影,主力不會放在遊戲(但還是會有比較),
基本上寫這種一定會捏他。如果還沒看然後預計會去看,建議看完再來。



  • 簡介(滿滿的雷)

基本上是男女主角在颱風天晚上的高中校園內醒來,一步步發現(想起)高中時期的地下讀書會被發現、然後尋找告密者的故事。

敘事時空交錯,包含主線的惡夢校園(恐怖的畫面都在這邊、隱喻也都在這邊),一邊想起當年發生的事情(學校、女主角的家、張老師的家),還有警總刑求與行刑區,最後一段才進入數十年後。

我自己組合起來整個故事順序跟內容大概是下述,不保證正確XD:
學校裡面有張老師、殷老師、黃老師和一群學生(包含男主)組成的讀書會,讀的禁書電影中有出現的是漂鳥集、苦悶的象徵、父與子。 因為黃老師暴露了禁書而被抓走,然後讀書會改成輪值學生會去找張老師拿書,然後殷老師會帶大家念書跟讓大家抄寫。

女主因為家庭不和(家管媽媽認為軍官爸爸出軌,爸爸對媽媽家暴)殷老師請張老師協助輔導女主,兩人發展出超師生關係(就一起畫畫講話),在媽媽找到爸爸的(貪瀆)帳本告密後,爸爸被請去調查,然後女主角發現告密者是媽媽而離家。離家淋雨後跑去找張老師,取得定情物白鹿項鍊。

女主注意到男主這個學弟的音樂作業簿裡面抄著禁書,兩人說好什麼也沒有看到,什麼都不知道。

女主發現張老師慢慢的對自己疏遠,發現是殷老師要張老師選一邊,(殷老師是要張老師女主跟讀書會二選一)於是女主想要讓殷老師離開學校,就跟男主要了當週要唸的書,然後男主就代替讀書會夥伴阿聖去拿了書,交給了女主。(男主就是喜歡女主啊...)

女主成為了告密者,男主就是把讀書會攤開在告密者前的笨蛋。女主把書交給了白教官,讀書會全員被抓,除了男主外所有老師及學生被死刑或刑求至死,女主自殺,在僅餘男主的時候(應該是彌留之際,我猜)是男主的意識落入女主的噩夢中,陪著一直輪迴失憶然後發現自己是告密者的女主再一次的發現兩個人在事件的位置(感覺之前的很多次輪迴沒有男主陪伴),在與男主一起揭開過往的狀況下,因為張老師的開導,最後女主決定不要忘記要面對,然後把男主丟出惡夢中,希望他活下去。

男主離開了惡夢,在張老師和女主的期盼中,他招認讀書會的事情並活下來,然後在學校被拆除前完成張老師的遺言,拿出那封要給女主的信。


耶,捏他好爽。(但是有一部分是我猜的...)
事實上,有一些細節是我第二次看才大致組出一個自己覺得合理的流程。


  • 一些和其他人不一定相同的想法

很多人說,這個故事說明了白色恐怖的恐怖,但是我早在遊戲之前就知道白色恐怖才沒有這麼明目張膽,基本上很多人都是默默被消失的(可以看暮沉武德殿)。

很多人說,女主就是那個罪人,但是我更喜歡張老師開導女主的其中一段話,大意是女主的確有做錯事情,但是整個事情的罪人卻不在她。如果不是當時的時的背景,讀書會罪不至死。

綜合以上,我覺得這個故事不是完全的在告訴我們白色恐怖的模樣,也不是單單只是為了找到告密者,而是一個多面向敘事的複雜故事。我希望我永遠都記得以下三件事:學會面對失敗的感情(論情感教育的重要性?!)、面對自己犯的錯、希望我們可以自由而平凡的活著。


  • 和遊戲的差距與電影重要的看點
我本來想要把這兩塊分開講,但因為對我來說,遊戲是已知然後電影是描述主體,我會覺得驚艷或喜歡的部分主要都是改編,所以只好一起講了。
  1. 先講最大差距,電影比較不可怕。遊戲內陰差是一個提燈籠戴斗笠的白衣官差裝扮,然後另外有個黑影會在某個橋段追player(要到很後來才會知道那個就是白色恐怖的黨國象徵),但在電影內就兩者合併成為了個很像腐爛樹人的噁心怪物(而且一開始的影子就是軍帽裝扮)。 基於其實人都會害怕未知的東西,所以當怪物這麼具象化,可怕度明顯降低。
  2. 結構不同。遊戲前段就是一個要一邊躲可怕的魑魅魍魎和鬼差的解謎遊戲,幾乎要玩到後段才知道背景是白色恐怖,然後揭露女主是告密者的過往。但電影的開場馬上就說明了時代背景,因為不能讓電影跟觀眾互動,所以解謎的過程把順序調整了,也轉成了一段一段想起的過往來穿插。這個改編算是我覺得讓人在一個多小時內進入情境很棒的修改。畢竟遊戲隨便就是三四個小時起跳,可以在遊玩中一點一滴搞懂劇情。
  3. 台灣民俗的要件下降。遊戲中大量使用民俗的要件包含神明廳是存檔點、帶入八卦、腳尾飯、符咒、屏住呼吸、童男血等物品的使用。同上一點,電影畢竟不能互動,所以就少了蠻多的要件(或少了用途),我覺得是必要修改。
  4. 遊戲是雙結局,如果女主角回答問題時沒有面對自我,就會進入表結局(LOOP),有面對自我就進入裡結局(解脫,然後會取得張老師的信) ,電影則是利用倒帶的手法在前面就說他已經夢過很多次,然後後面在被白教官蠱惑希望他忘記一切的時候,他選擇了不要忘記,然後救男主之後多年後拿到那封信。
  5. 遊戲內我是到中後才知道女主已死,(其實第一段遇鬼差要躲就是暗示女主是魑魅魍魎),然後才能想到之前遇到的魑魅魍魎就是自己,電影則是在倒帶的那段就發現原來魑魅魍魎就是自己,綜合上一點,所以我覺得那段倒帶真的是傑出的一手
  6. 遊戲中其實第二章後男主就被吊起來劃刀取血了,所以後面主要都是女主自己在解謎/面對自己,所以沒有電影中設定的像是男主在彌留之時進入惡夢然後讓女主離開輪迴的設定(而是玩家回答正確才離開),這個設定也完善了整個電影的流程,我很喜歡。
  7. 遊戲內沒有提禁書是哪些、沒有讀書會成員的互動、沒有男主對女主的情愫、沒有明白地寫出張老師對女主的定情,這些在電影中都有很多的呈現,於是故事裡的張老師殷老師立體了起來、他們念的書的設定雖然被很多人認為設定不好,但是兩段書內文字讓人能感受到這些選文背後在電影內的意思。(會寫在下一段哭點去提)
  8. 男主角被倒吊那裏是玩遊戲中被嚇得不要不要的一個片段,原本是解謎中女主需要童男血去割男主,但是電影把這個場景移到後段女主割他後拿到告密的那本書用以去代表他們想起女主透過男主的手拿到告密的那本書這件事情。用得很棒,然後這段很痛,而且不管是割喉很痛還是配合上殷老師跟男主說你把告密者帶來這裡那句話的時候,都很痛。
  9. 因爲遊戲沒有提這是噩夢這件事情,也沒有要男主活下去這件事情,基本上遊戲是把女主承擔了整個壞人的惡,但電影是兩人一起解謎、一起承擔書本的轉交,一起呈現希望男主活下去這件事情,並且,因為加上了女主問教官殷老師會不見嗎的句子及女主角被張老師開導那些話,我也終於從玩完遊戲時,覺得罪魁禍首是女主(還有時代)逐漸轉變成開始覺得白色恐怖才是主因,女主只是高三的孩子,他其實沒有意識到告密的結果。這件事情基本上,可以說是我兩年前沒有體會的,但導演應該有get到然後完善了這塊,我覺得很厲害啊。
  10. 遊戲在最後只有看到一個中年人進學校在學校內走動,並沒有說他是誰跟來學校幹嘛,但電影內說明了那是活著的男主,為了老師的遺言回來拿信要交給女主,然後重現遊戲內中年人跟女主坐在教室內的那一幕。這個部分完善了遊戲沒有明說的部分,我覺得像是看到一個懸宕了兩年的結局,謝謝這個改編。

  • 感觸(哭點?)
  1. 一刷時前面兩位老師說過保護學生這個最高原則,然後後面念漂鳥集這段話[樹葉有愛時,便化成花朵,花朵敬拜,結成果實。埋在地下的樹根,使樹枝產生果實,卻並不要求什麼報酬],一刷時順序看起來好順沒有多想,但是二刷已經知道漂鳥集這段話,然後一開始看到保護學生的約定、看到國旗歌中斷後張老師讓大家接著唱出國旗歌的那個表現,整個覺得這個細節讓人覺得好心痛。
  2. 承上,張老師選擇保護女主跟女主拉開距離,然後寫下那封信,最後打開那封信的時候,明明已經知道裡面的每一個字,心裏還是默念了整封信:白鹿予水仙 今生無緣 來世再見 致自由。
  3. 再承上,張老師寫下的時候,肯定不知道女主就是告密者,他只是想要保護那個心中的白水仙所以疏遠了女主。
  4. 遺言中提到苦悶的象徵:「我們有獸性和惡魔性,但也有著神性。有利己主義的欲求,但也有愛他主意的欲求。」第一次看的時候只是覺得他在交代學生遺言,希望他的學生(男主)可以活下去完成他的請託,但何嘗不是他倒著在跟自己的學生說你有神性、有愛他主義,但是也要利己,然後他對男主說的「總得有人活下去,記得這一切有多得來不易。」更是臨行(刑)前,呼應前面的保護學生...
  5. 第一次看的時候,電影中那個信誓旦旦表示不會有人說出去的男主,再加上最後成為活下來的人 ; 會覺得男主就自己跑離了惡夢,放女主自己被噩夢吞噬,某個程度上覺得很難受(又想抓戰犯)。二刷自己排時間序,發現女主大概已死,而且男主在離開惡夢前有跟女主說:我也有份。這句話讓我在二刷時,覺得面對中年男主承擔的責任,包容很多。
  6. 這個改編讓我終於從兩年前玩遊戲找戰犯的過程中跳出(請配合上段和遊戲的差異第9.10兩點)說明。



最後,是一個題外話,有人做了後續創作:
我還沒去看電影前就偷看了,整個哭得不要不要的,
非常推薦當作電影的後續看待。一路點進去可以看清晰版。


《後來的事情》——返校衍生短篇
https://www.facebook.com/pg/SXTbit/photos/?tab=album&album_id=551316055608652&ref=page_internal

沒有留言: